::: - 回首頁
- 常見問題
- Q&A
- 17.地下道工法介紹
17.地下道工法介紹
考量現況往來淡水-北投之間的交通流量相當大,因此,淡北道路在設計上考量了地形、各個路口的交通特色與道路容量需求,於淡北道路與既有道路交會的部分,分別採用了不同的「立體化」工法,讓道路在立體空間中層層堆疊,使往來淡水-臺北市的長途車流可以不必經過平面道路,以達到疏導車流、提升交通效率的目的,同時維持平面道路的運行。
淡北道路全線共有2個車行地下道,一個位在新北市淡水區的中正東路,以地下道穿越捷運淡水線及台2乙線,另一個則在新北市與臺北市交界,亦以地下車行箱涵穿越中央北路路口,再爬升至平面銜接大度路。
淡水端的中正東路車行地下道需要穿越捷運淡水線至淡水河岸側,為保護捷運軌道不受開挖施工影響,因此採用「管冪工法」,在捷運軌道下方設置口字型的鋼管保護,雖然此種工法工程經費較高且施工時程較長,但可提高施工安全性並降低對捷運系統營運的影響。地下道主體結構完成後,再於中正東路以「明挖覆蓋工法」施作引道,接通既有道路。
中央北路車行地下道位在雙北市交界處(新北市淡水區民權路/臺北市北投區大度路路口),此路口既有管線複雜,所以採用「明挖覆蓋工法」,分階段逐步施作地下箱涵並同步遷移既有管線,以降低施工對既有交通的影響。此外,在地下道往臺北市方向出口旁大度路/聖景路的轉角邊坡,也將會種植喬木、灌木,以複層植栽綠化景觀。
透過道路立體化的設計,利用三維的空間尺度提升道路容量,並使不同方向的車流能夠在各自的動線妥適分流,不互相干擾,完工後也不影響原有道路的運行,不僅解決了原有路口的壅塞問題,更能夠進一步提升交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