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首頁
- 常見問題
- Q&A
- 23.淡北護文資 保留史前人的淡水故事
23.淡北護文資 保留史前人的淡水故事
環境影響評估的範疇包括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領域,歷史人文環境的保存維護也是淡北道路相當注重的一環。
經過調查,淡北道路計畫範圍週邊共有三處可能的文化遺址,分別是鄰近關渡遺址之關渡鞍部地區、高厝坑遺址以及外北橋疑似遺址,經過地表調查、地層鑽探以及考古探坑試掘,發現關渡鞍部地區及高厝坑橋遺址的遺物多為外來堆積物,且所採集之史前遺物數量有限,因此初步認為淡北道路並未對關渡鞍部地區及高厝坑橋遺址造成影響。
另一處可能的文化遺址──外北橋疑似遺址經過98年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陳有貝教授、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鍾國風副教授的調查,然而因部分土地的地主不同意,且當時土地尚未取得,無法進行考古試掘研究工作,因此新北市政府承諾於土地完成徵收後,於淡北道路施工前,針對計畫道路路權範圍與外北橋疑似遺址範圍重疊區域,進行局部範圍之搶救發掘,以局部資料保存及地層確認之方式,進行文化資產之維護工作。
在109年用地取得完成後,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顏廷伃博士進行擴大考古試掘,出土遺物除了植物園、十三行文化的遺物之外,也出土不少外來文化與少數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陶片,整體而言,雖然出土遺物的數量不多,但文化層堆積狀況明顯,再加上其位置鄰近淡水河口,可能為史前人沿著淡水河流域進入臺北盆地的重要佔居點之一。
為保存埋藏在地底下的文化資產,新北市政府多次進行考古調查,局部發掘並記錄歷史,並且經過多次調整淡北道路工程設計,然而因受限於地形環境及既有捷運設施、自行車道等,難以調整道路線型,故於淡北道路與外北橋疑似遺址範圍重疊的部分,採填土墊高的方式,以減輕對文化資產的擾動。此外,在遺址範圍內,視工程設施影響程度提出考古搶救發掘、慢速探勘監看、施工過程隨行監看等文化資產維護減輕對策,讓建設開發與文化資產保存,不再是二擇一的單選題。
除了實際的考古探勘以外,因考量淡北道路計畫鄰近範圍受近代人為開發影響,相關歷史建築及文化景觀脈絡已逐漸消失,為紀錄淡北道路周邊歷史文化景觀之變遷,並釐清周邊地區有無荷治時期之文化遺跡存留,新北市政府進一步針對荷治時期「1654年繪製之〈手繪淡水及其附近村落及雞籠嶼圖〉」辦理考古學專題研究,依據研究成果,因為自然環境變遷、人為建築等之因素,周邊地區的景觀已有較大之變化,經調查後亦未能發現〈手繪淡水及其附近村落及雞籠嶼圖〉內相關地點的遺址,但是淡水區域在臺灣早期歷史文化的發展上,實佔有重要之地位;就「維護」早期的歷史文化景觀而言,資料保存與社會教育的意義更為重要,因此淡北道路在自行車道觀景台也增設了解說牌,讓後世的人們也能記得過去這些美麗的歷史。